记得一位作家说过,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毋庸讳言,我们都向往着“诗意地栖居着”。即使是在自己进入暮年之后,亦仍试着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应当说,“让身体在路上”是我长期以来所坚守的习惯。每天,或餐前,或饭后,我通常都会顺着盐河之阳,沿着方砖铺就的滨河健身步道东去西回,往返十里,无论秋去春至,寒来暑往,几无间断。遇有合适时机,我还会远足异域他乡,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放飞到更为遥远的地方。可不是吗?仅仅告别工作岗位的第一个年头,我便先后三次走出国门,相继体验大西洋东岸的近代文明,领略欧亚交汇处的历史胜迹,欣赏东南亚沿海的旖旎风光……。
当然,只是后来由于“封控”的羁绊,让我不得不收拢了迈向远方的脚步……在“让身体在路上”的同时,我亦不忘“让心灵在路上”。其实,自己好歹也算个读书人,毕生对书本的爱好自不必说。当年,出于“学好数理化”的良好愿望,上大学时我选择了对人类文明影响甚大的物理学专业。但在大学生涯中,我的闲暇时间更多的是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自己虽然是一名理科老师,但也没少干舞文弄墨一类的事。就像在自己前半程所供职的中等师范学校,笔者曾先后编过学校的小报,负责过学校的文秘工作,甚至还曾有过两年在教育行政部门专职从事编辑工作的履历。其实,无论是在中师,还是随着学校被并入高师,在工作之余更多地皆是置身于书香墨韵之间。尤其是在进入高校工作后,我选择了以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的“手脑结合”思想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相继申报了有关研究课题,撰写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不想,此举竟让帮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了教授的行列。尔后,我又开始着手撰写手脑结合研究系列丛书。在前期与殷建连教授共同完成《手脑结合的人发展》等专著的基础上,又于临近退休之际撰写并出版了《手脑结合与人的教育》一书。岁月匆匆。不经意间,人生已至暮年。其实,人生的路并不是很长。或许,正像一首俄罗斯小诗《短》中所说的那样:“一天很短,短得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是黄昏。一年很短,短得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得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作家梁晓声亦意识到:“人生总有太多的来不及,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头就是一年,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此前,著名作家朱自清也不胜感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那“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原本就是一个单程的旅行。可“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们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应当说,作家当年所曾经思考的问题,同样地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有鉴于此,我还是想在落日的余晖里能留点“像游丝样的痕迹”,抑或说,希望能像一位当代著名作家戏称的那样为来日留下个“枕头”。或许这样才不至于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吧。
如果说,自己此前的“笔耕不辍”更多地是为高校的科研任务所迫的话,那当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之后,还能续操旧业,则更多的是出于“让心灵在路上”的缘故了。抑或说,是出于对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的手脑结合理论的热爱了。应当说,我与手脑结合的结缘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记得还是在上世纪下半叶那个风清气正、充满希望的年代,当我还是一名奋发上进的大学团学干部的时候,我曾有幸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参观处于草创阶段的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的活动,当时不禁为陶先生献身教育的精神及其生活教育的理念所折服。不想,此后不久,我便投身于陶先生所开创的江苏乡村师范教育事业,并对陶行知的手脑结合教育思想理论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年中师系统开展的有关论文评选活动的鞭策下,便试着撰写所谓的研究论文,而且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与此同时,也增添了自己的兴趣与信心,进而也就与“手脑结合”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自己退休之后,还能让我的“心”继续在此“路上”。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以此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的因素。而今,伴随着《手脑结合与人的学习》一书的杀青并即将付梓,心中顿觉释然。
一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能使人健康、聪明。人作为身与心的统一体,让身体“在路上”是至关重要的。其实,走路在古希腊时期就曾被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谓之“人类最好的医药”,进而成为健康身体的保护神,这在自己的身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除了要让外在的身体在路上外,更需要让内在的心灵在“路上”。其实,为我们所熟知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得也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也认为,路是人走出来的。或许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山穷水复”中迎来一个个“柳暗花明”的。应当说,人生来就是要走路的,自己的路是靠自己深一脚浅一脚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的。因而,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永远“在路上”。人生苦短,甜长,且行且珍惜,方能不负时光。而且,及至暮年,既然衣食无虞,也就毋需多“为稻粮谋”,也就可以少些无谓的“作远忧”,舍弃物欲之束缚,追寻心地之自由。尽管青春不再,外在的运动需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但还可以让心灵继续“在路上”。总之,要努力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或许,这就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所说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境界吧。
作者简介:
孙大君,男,江苏淮阴人。1985年由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至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工作。曾任办公室副主任,教务科长等职。后随学校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5年晋升教授职称。在高校期间,曾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基础教育中心副主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长期致力于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手脑结合思想研究,出版专著5部,发表手脑结合研究及物理学论文40余篇。
主办单位:《淮安城市网》编委会
法律顾问:北京盈科(淮安)律师事务所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苏ICP备18018716号-2
网安备案号:苏公网安备32081202000208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苏)字第03316号
Copyright ©2019-2025 《淮安城市网》编委会 版权所有